話說,前幾天無意間看到這則新聞---
讓我想起之前在進行課程活動時發生的一段小插曲;
翻了一下我的教學日誌...哇...原來是已經是去年11月份發生的事了!
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因為學校有安排種植蔬菜的活動,而我們也是配合季節種植各種不同的蔬菜。
而這一次要種植的蔬菜也就是大家口中俗稱的『大陸菜』啦~
關於這個名字;其實在第一次聽到時...我也是滿滿的疑惑...
總覺得....
這個名字有點.......怪怪的....而且帶有深深的......歧視感...........
即使當我在稱呼這種蔬菜的名字時,
確時是沒有任何的偏見的,
但對於聽在耳中的孩子是否已經在無意間帶給他們一點小小的歧視呢?
很慶幸我的好奇心在此時發生的作用,
在種植前,我先估狗了一下這種菜苖的正確學名,原來它叫做『福山萵苣』呀~
只是因為它是從大陸引進的蔬菜,所以我們又稱它為大陸妹....
雖然.......說者無心;
但我認為...我們應該要再多設想一些可能會造成的問題,
我們一直在利用很多的宣導活動中告訴孩子們;
不要隨意的歧視他們...不管是身體的還是心理的....
但實際上....
算是在無意中..漏了餡嗎????
我想...
身為教育工作者的我們,
一定要更加的留意我們的言行舉止,
以免又在無意造成孩子們的誤解及偏見歧視!
P.S 最後,來好好的認識一下『福山萵苣』吧!!
它是一種在臺灣市場的新興蔬菜
在北京,俗稱「春菜」屬於萵菜類中的嫩葉萵苣。
此菜因與臺灣人熟知的臺灣萵菜(A菜)相近,早期農民稱之為「大陸A菜」(台語),而後民眾誤傳為「大陸妹」(國語)。
依據台北農產運銷公司有關人員表示,1999年之前南臺灣農民私下將此菜由大陸地區引進臺灣栽種,初上市時,許多臺灣消費者不知此菜原名,有些人以其葉片色澤翠綠,又油油亮亮,質感脆嫩,又聽聞此菜品種來自大陸地區,因此菜名流傳「大陸妹」的俗稱。
在臺灣市場上的福山萵苣並不是從大陸地區進口,而是在臺灣本地栽種,全年皆生產。
2001年在臺灣南部已是相當普遍的家庭蔬菜,而主要栽培區在以臺灣葉菜類主產區的雲林縣二崙、西螺地區,每天市場交易量約2至3公噸左右。
除了「大陸妹」的俗稱之外,但該公司曾將此新興蔬菜定名「油麥菜」。
不過,「油麥菜」的名在香港、澳門反而指的是台灣俗稱「A菜」的臺灣萵菜。
一般傳統萵菜常拿來當海鮮的墊底裝飾,口感不佳,故並不加以食用。此菜(「福山萵苣」)是改良過的萵菜,有翠綠的大葉片和甜脆的口感,所以很受到大家的喜愛。加上不容易變色的特質和價錢便宜,也是臺灣火鍋店或小吃店中的明星青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