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研習時間:20130810 幼兒行為觀察及記錄

 

        下載 (3)  

一、觀察過程的重點:

1.注意:(1)幼兒的肢體動作、臉上表情…等。(如:臉上笑咪咪的;將書包很用力的丟在地上…等)

        (2)事件發生的過程及地點。 (如教室中、遊樂場…等)

        (3)結尾。(事件發生的完整經過-包含前因後果)

2.背景: 事件發生的地點及情境。 (如遊樂場上的溜滑梯)

3.判斷: 依據觀察記錄中所發現到的狀況而進行分析。

如:小明笑咪咪的走進教室後告訴老師:「老師您看,我今天穿的衣服很漂亮哦!」老師:「哇!你今天穿新;衣服哦!很漂亮耶!小明:「對呀!是我媽媽幫我買的哦!」

分析:小明因為今天穿了新衣服來上學,所以心情顯得很好!

    

*如何做好客觀的觀察?

   1.只紀錄事實

   2.依發生次序紀錄

   3.以準確、真實的細節描述情境及行動

   4.不刪除任何部分盡可能詳實紀錄

   5.準確收錄說話的內容

   6.觀察時絕不做詮釋

   7.不記錄任何沒有看到的事情

   8.運用文字來描述,但是不做判斷或詮釋(避免為幼兒貼標籤)

 

在實際進行兒童行為觀察的歷程中,觀察者則需常自我提醒及注意需要運用所有的感官來進行觀察:作為兒童行為觀察者,需要運用所有感官來評估及了解兒童,在視覺上、聽覺、觸覺、嗅覺、味覺及第六感等等。

 

二、觀察的資料:

1.客觀的紀錄:不帶個人情緒或猜測的字眼,依據事實描述,才能看到事實的真相。

如:小明笑咪咪的走進教室中。-客觀描述;小明很開心的走進教室中。-主觀描述。

2.主觀的紀錄:容易讓幼兒的行為被誤解。

 

三、如何在觀察過程中避免偏誤:

1.以不同的觀察法,進行多次的資料蒐集。如:記法、事件取樣法…等

2.考慮行為發生的文化背景。如:隔代教養、家中成員行為…等

3.參照相關理論進行詮釋。如:觀察幼兒學習狀況-皮亞傑的認知理論、生理狀況-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論、社會行為-派登的遊戲理論、班度拉的社會學習理論…等。

如:小明是一位中班的幼兒從這星期起常會在午休時間中撫摸自己的性器官-符合佛洛伊德的性心理發展論;固老師及家長不需太過度緊張

4.和專業夥伴討論。(可避免為幼兒貼標籤及過度主觀的判斷)

四、進行觀察計畫的要素:

1.觀察對象—找出問題歸屬的對象。如:班上某些特定幼兒-過動症、自閉症…等

2.觀察情境-包含教室、角落、遊戲場、師生互動過程…等

3.取樣方法-全班(團討時間)、小組觀察(分組活動、遊戲)、特定對象(一對一)

4.觀察紀錄法的方法-依觀察的對象或事件選擇適合的觀察方法。

5.觀察時間-每次觀察時間至少要超過五分鐘。

6.分析紀錄的方法(詮釋:把字面上的含意說出來.;解釋:只按照字面上說出意思

詮釋:是對於所觀察的行為賦予意義。其中包含了分析、評量、導向推論及結論。

詮釋的功能:

1.使觀察具有意義2.將觀察放入一個觀點中和已知的部份做聯結3.幫助我們去理解觀察到的現象

4.提出行動之議題5.提供應用觀察結果的實施基礎6.將觀察到的現象與理論結合。

 

五、常見的行為觀察紀錄法:

1.日記法:紀錄幼兒每天發生的常態行為。(如用餐、遊戲…等流水帳,適用於年齡較小的嬰幼兒)

2.樣本描述法:根據一些已決定好的標準,在一天中的某段時間、情境等,去紀錄所看見的事情及狀況,使其他人看了紀錄後,都能像看到真實發生的狀況一樣,並能夠想出當時的情境。

(如:只針對班上某些特定幼兒-過動症、自閉症幼兒為樣本或是有行為困擾的幼兒為樣本進行整學期的觀察與詮釋)

3.樣本取樣法:從特定事件中選取數位幼兒進行觀察。

4.軼事紀錄法:在任何時段內所發生的偶發事件都可紀錄下來,包含正向與負向行為。

(如:小明笑咪咪的走進教室後開始收拾自己的書包,小莉進教室後,小明回頭向小莉說:「早安呀!小莉」正向行為;小明走進教室後很用力的將自己的書包丟在地去,小莉進教室後說:「早安呀!小明」,小明看了他一眼說:「我不想跟你講話啦!」-負向行為。)

5.事件取樣法:以一個特殊事件作為觀察目標,針對事件進行觀察,不受時間的限制或被時距分割,對於特別行為或事件發生時的每一個情境都加以紀錄。

(如:教師想觀察幼兒在教室中所發生打架攻擊行為,只要在教室中有發生打架攻擊事件;不分對象都要將事件發生時的每一個情境都加以紀錄。)

6.時間取樣:時間取樣法是在指定的統一時間限制內,注意所選定的行為發生與否,適用於觀察發生頻率較高的行為上,其特色在於觀察者需將複雜的行為化約為幾項具體可觀察的類別變項,且觀察到的行為易以量化方式進行統計分析,故常被研究者使用在觀察大量幼童上,惟時間取樣法通常無法顧及行為的前因後果。

(如:每天固定的角落時間-搶玩具、蒙氏工作操作時間中發生的特定行為-搶教具)

7.檢核表法:檢核表法是記錄行為是否出現的有效方法。其基本目的是提醒觀察者去注意到他們認為值得留意的行為是否出現。

(如:如開放角落時間中,幼兒是否進入某角落工作的次數記錄)

8.評定量表:評量表亦稱評定量表或特性量表。評量表法是用來取的觀察印象的量化測量方式,為一種快速摘要觀察印象的簡便方法。此方法是將特定範圍的觀察行為之發展快慢、出現頻率或強弱等,做一數量化的程度區分,再由觀察者依據平時對樣本的印象或當場對觀察樣本進行觀察做判斷性的評量。

(多出現在期末評量上)

 

 

六、行為觀察紀錄法的應用與優缺點:(講師只介紹三種較常用的記錄法)

(一)樣本描述法

1.樣本描述法的使用要領

    (1)觀察者需採取現場非參與式的紀錄-教師為旁觀者的角色不介入幼兒行為

    (2)每次觀察時間不宜過長-選定特定行為較常發生的時間及場所

  (3)依觀察目的盡可能詳盡描述

    (4)注意影響行為目標的環境因素-霍商效應:會對於被觀察者產生的任何干擾行為(如吵鬧聲)

 (5)使用正確的文字詳細完整的記錄事實-客觀的看法

 (6)配合錄音、攝影等技術,以充實補強記錄

 

2.樣本描述法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1.觀察前不需做太多準備

      2.能掌握幼兒真實而完整的紀錄

      3.能掌握到不同情境背景下的行為意義、過程與關鍵

      4.提供豐富的質性資料

      5.觀察記錄資料的應用性高、保存性久

     缺點:

      1.需花費大量的時間與精神

      2.大量觀察記錄資料的整理需要人力與技術的支援-攝影機、錄音機操作…等

      3.對教保人員的實用性不高-因為只針對特定對象幼兒觀察

*樣本描述法最主要的利器是觀察者敏銳的觀察力和豐富而淺顯的文字表達能力。

 

(二)軼事紀錄法 (單一次的偶發事件)

1.軼事法的使用要領

      (1)敏銳的觀察及快速紀錄

    (2)內容涵蓋情境地點活動內容及行為過程

            (3)行為過程需依序描述

   (4)注意情境中影響行為目標的因素 霍商效應:會對於被觀察者產生的任何干擾行為(如吵鬧聲)

        (5)使用正確的文字詳細完整的記錄事實-客觀的看法

   (6)需將描述與解釋區分清楚-只需陳述事實

  (7)包含詮釋與分析-教師針對該事件進行的行為輔道過程

 

 2.軼事法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1.技術簡易,方便記錄

      2.觀察主題有彈性

      3.描述性的故事內容可為與他人溝通管道

    缺點:

      1.觀察者會有主觀的選擇易產生主觀的觀察紀錄

      2.描述內容可能會沒有掌握到重點

      3.觀察樣本內容缺乏客觀,可能遺漏重要的訊息

(三)事件取樣法 

使用時機-

1.欲了解經常性發生的行為事件的因果關係 (需留意幼兒發展行為因素)

*針對特定年齡中經常發生的行為-如小班幼兒:咬人、搶玩具…等,中班幼兒:吵架爭執行為,大班幼兒:攻擊打架行為

2.幼兒表現出與自己氣質或習慣不符的行為時-突然持續出現的偏差行為,如講髒話

3.多數幼兒一再重複不當的行為,吵架爭執行為

4.幼兒無法配合日常作息

 

1.事件取樣法使用要領

   (1)需定義研究的行為;如打架的行為-什麼樣的行為是打架?(需有動機)

   (2)需對目標行為有足夠的瞭解 (同年段教師一同討論定義,避免有多重標準)

     (3)預定好要記錄的資料(如次數記錄表、檢核表…等)

     (4)可事先設計簡便的紀錄表以方便記錄 (如次數記錄表)

     (5)避免因使用觀察輔助器具而影響觀察情境-如幼兒看見攝影機的反應(會一直擋鏡頭…等)

     (6)包含詮釋與分析-教師針對該事件進行的行為輔道過程

 

 2.事件取樣法的優點與缺點:

    優點:

      1.對特定的行為直接進行深入行為的背景、過程與結果

      2.可立即性指出重要的行為

      3.可節省許多資料收集的時間

      4.可保存行為的內容並揭露行為的因果關係

    缺點:

    1.質化資料不易整理-非特定幼兒

      2.無法全盤掌握事件以外的影響因素

      3.無法控制觀察所需的時間

arrow
arrow

    er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